数据中心空调系统各种冷却方式对比 | ||||||
项目 | 风冷系统 | 集中式氟泵风冷系统 | 开放式水冷系统 | 闭式水冷系统 | 冷水系统 | 双冷源系统 |
系统组成 | 主要由室内机和室外冷凝器组成 | 由风冷室内机、氟泵节能模块、集中式风冷室外冷凝器组成 | 由室内机和室外冷却塔以及水泵等组成 | 由室内机和室外闭式冷却塔(干冷器)以及水泵等组成 | 由冷水机房空调和冷水机组、冷却塔及水泵等组成(风冷冷冻水系统不需要设置冷却塔) | 由室内机、冷水机组、冷却塔及水泵、第二冷源的散热系统(风冷冷凝器、冷却塔和乙二醇干冷器等)组成 |
可靠性 | 可在每个机房内实现N+X的备份方式,可靠性高; | 与风冷基本相同,氟泵节能单元的可靠性是关键因素 | 冷却水系统是空调系统的单点故障;对安全性要求高时,室外冷却塔以及水泵需考虑备份冗余(双回路冷却水系统) | 冷却水系统是空调系统的单点故障;对安全性要求高时,室外冷却塔(干冷器)以及水泵需考虑备份冗余(双回路冷却水系统) | 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场合,需采用冗余设计(主机备份和双管路系统) | 系统的运行可靠性高; |
漏水隐患 | 没有水系统,机房内水的潜在威胁小 | 同风冷 | 循环水有蒸发损耗而且比较脏,需定期补水和水处理 | 水处理比较简单,水损耗小 | 冷冻水管可能直接进入机房,需合理规划以避免水浸机房的风险,并严格设计并不断检验部件安全性 | 冷水系统的冷冻水管可能直接进入机房,需合理规划以避免水浸机房的风险,并严格设计并不断检验部件安全性 |
投资 | 投资最小 | 较风冷增加了氟泵投资 | 投资较风冷系统更大,冷却水系统需要一次性完成 | 投资较风冷系统更大,冷却水系统需要一次性完成 | 整体投资较大,冷冻水系统需要一次性完成投资 | 初期投资大 |
系统优势 | 系统简单,易于冗余和容错配置; | 系统相对简单,易于冗余和容错配置;具有自然冷却功能 | 室外部分占用面积小,室内外机不受距离和高差限制;夏季换热效率高 | 无水飘洒问题;无需水处理装罝;选用乙二醇系统可适应低温运行,并具有自然冷却功能可选;室内外机不受距离和高差限制 | 冷量由冷水机组统一提供;室外机占地面积小;在大型数据中心有优势,具有自然冷却功能可选;室内外机不受距离和高差限制 | 具有自然冷却功能可选,室内外机不受距离和高差限制 |
系统劣势 | 管道的长度及高差受到严格限制(60米内-80米);室外机安装较分散,需要合适的位置安装风冷冷凝器 | 管道的长度及高差受限,但较风冷系统得到改善(100-120米);室外机安装可集中布置,需要合适的位置安装风冷冷凝器 | 系统组成复杂;需要进行水系统的清理和维护,有飘水问题;解决容错问题时成本较高 | 系统组成复杂;需选择合适的水泵和管路;成本较高 | 系统组成较复杂;需要进行水系统的清理和维护,有飘水问题;解决容错问题时成本较高 | 系统复杂;由两套系统所组成;维护量大;成本非常高 |
适应环境 | 适应环境温度宽 | 同风冷 | 适应温度环境窄,适合冬天不结冻的南方地区使用,在低温环境下需要采取防冻措施 | 适应温度环境宽,适合各种地区、各种位置使用 | 在低温环境 下需要采取防冻措施 | 可根据不同的环境,选择不同的冷却方式 |
适应范围 | 适用的范围面宽;有适合安装风冷冷凝器的机房 | 管路增加有动力泵,系统落差和管长可以做的更大,系统适用性较风冷相同得到提高好 | 适合室外机安装受限制机房;适合机房面积较大,使用台数多的机房采用 | 适合在室外机安装距离较远的机房使用;在不同机房面积下均可采用 | 适合大型数据中心具有集中制冷系统的机房使用;制冷系统有备份和全年运行 | 适合配有冷水系统的机房使用;适合对机房可靠性要求极高的机房采用 |
可扩容性 | 几乎不受限制,需注意室外机安装位置 | 几乎不受限制,需注意室外机安装位置较风冷要求空间更大 | 主管路系统需要提前安装到位,制冷主机可分期实施,末端管路系统因主管系统限制,调整余地小 | 主管路系统需要提前安装到位,制冷主机可分期实施,末端管路系统因主管系统限制,调整余地较小 | 主管路系统需要提前安装到位,制冷主机可分期实施,末端管路系统因主管系统限制,调整余地小 | 管路系统和主机系统一般需要规划设计预留好,否则后期扩容难度大 |
维护和维修特性 | 维护简单 | 维护较简单 | 维护复杂,需专人定时清理水系统并对机组进行维护 | 较开式水冷系统维护相对简单 | 维护复杂,需要专门的人员对制冷系统进行专门的维护 | 两套系统维护复杂 |